当前位置:首页>详细页
中华鲟的特性

  古老珍稀:中华鲟是现存最古老的物种之一,与现生硬骨鱼类不同,他是一种古老的软骨硬鳞鱼类,是中生代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最早的鲟形类化石是在英国发现的早侏罗纪化石,我国在辽东北票地区发现有中华鲟化石,距今已有一亿四千万年历史。中华鲟曾和恐龙并存,恐龙生活的时代中华鲟就已存在,有“活化石”之称。早在我国的西周时就有关于中华鲟的记载,如《周礼•天宫•兽人》中讲到“春献王鲔(音伟)”,《吕氏春秋•季春纪》中相传“天子焉始乘舟,存鲔于寝庙……”。明朝时在宜宾还设置收集鲟鱼的官员机构。可见古时人们已经把中华鲟作为祈求五谷丰登,繁荣昌盛的吉祥物。

  但是,在近年来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系统变化的背景下,受大量人类活动的干扰,尤其是水质恶化、非法捕捞和航运发展等因素,中华鲟种群资源下降严重。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中华鲟被列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定为一级保护物种。

  性格温顺: 中华鲟体型庞大,但性情温和,以底栖动物为食,古书曾有“张口待物,食自来食”来描述其习性。中华鲟具有顺时达变,适者生存的特性,这是他能经历亿万年沧桑巨变而存活的一个重要特质。明朝秭归江段发生崩岸,阻断干流38年,中华鲟并没有因为这种阻断而消亡。葛洲坝81年截流后,82年即在坝下发现了中华鲟新的产卵场,并且持续繁殖至今。目前长江的中华鲟种群尚维持有一定数量,说明该物种尚能适应修建葛洲坝所产生的环境变化,同时也说明所采取的保护措施有效。顺时自适,圆融通达,这是中华鲟的可爱之处。

  洄游与爱国:中华鲟生在长江,长在大海,为了繁殖,以它超强的感知力,坚韧不拔的毅力,从大海溯流博击,洄游数千里回到长江生儿育女,从不迷失的方向。每年夏秋,在大海长大成年的中华鲟,齐聚长江口,逆江而上,开始其浪漫而艰辛的繁殖之旅。中华鲟往返于长江大海之间,流经百川,洄游万里,却从不误入它流,迷失方向。我国鱼类学家伍献文教授深情地命名的中华鲟。

  广盐性:中华鲟在江里出生,在海里长大,适宜盐度在0.1%-3.6%之间的水环境。

  洄游习性: 每年夏秋,在大海长大成年的中华鲟,成群结队齐聚长江口,逆江而上,开始其浪漫而艰辛的恋爱和婚配旅行。

  方向性: 中华鲟穿江入海近万里,从不迷失方向。

  深秋繁殖: 很多鱼是春天繁殖,而中华鲟是在深秋繁殖,为避免食卵鱼天敌的侵害,这也是中华鲟生存的智慧。

  耐饥性: 中华鲟洄游降河全过程耗时近两年,游程近万里,在此期间,中华鲟滴食不进,全靠消耗自身营养储备,维系畅游长江的体力,供给自身性腺发育成熟。堪称鱼类中忍饥耐饿之冠军。

  底栖性: 中华鲟沿着河床洄游于江海之间的底栖生活,避免了人为捕捞和航运对它的影响,也是它能繁衍至今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