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中华鲟种群在中华难寻其踪,“国宝鲟”们不能自然繁殖?畸形、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鲟”情面临大危机,这到底是怎么了?
野生中华鲟"无后",是真的吗?
有可能是真的!
且听小编道来:因为科学家们已连续两年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
在2014年11月至12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对中华鲟自然繁殖情况展开了监测。情况不容乐观!
然而监测结果显示,继2013年首次确认中华鲟未进行自然繁殖后,2014年度依旧没有在长江发现中华鲟进行自然繁殖活动。科学家们动用了所有可能的手段,包括声呐探测、江底采卵、水下视频,等等,能想到的办法都想了,依然没发现!只能一声叹息了!
声呐探测到的中华鲟
究竟怎么了?
水质污染导致的大问题
长江水体的污染带来巨大威胁:水体污染不仅导致幼鱼畸形,还可能导致性别严重失调!
长江污染
近年来长江水质的污染对中华鲟亲鱼的性腺发育、自然繁殖受精卵的孵化和幼鲟的发育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中华鲟幼苗
雌雄鱼比例严重失调,女多男少!
物种延续的理想情况应该是雌雄比例1∶1。但研究表明,从2003年开始,中华鲟的雌雄比例一路走高,2003年达到5.86:1,2005年达到了7.40:1,现在已是10:1。这意味着即便雌鱼产下大量卵子,也因为无法受精,种群无法繁殖。可怕吧?
中华鲟鱼苗
雄鱼精子活力下降!
同时,另一项研究表明,中华鲟雄鱼的精子活力也在下降,上世纪七十年代,取出的中华鲟精子可剧烈运动4分钟,2008年的运动时间却不足1.5分钟,存活寿命也从29分下降到15分钟。繁殖难度进一步加大!
伤害已造成!
长江沿岸城市生活污水和工厂排污,导致鱼类代谢障碍;印染等企业排放的高分子有机物,引起了水生生物癌变、畸形和基因突变。每年都有多条中华鲟在宜昌江段因污染、行船、误捕伤害而死亡。2001年后,科研人员不断在长江发现躯体畸形和无眼的中华鲟幼鱼。对中华鲟的严重伤害已造成!
人工捕捞---数量锐减、逐渐消失的种群!
上世纪70年代,中华鲟在长江的繁殖群体约达到1万尾,然而人为捕捞增多,80年代其数量下降至2000多尾,进入21世纪则下降至300多尾。由于其数量下降严重,1984年国家禁止了商业捕捞,2008年科研捕捞也停止。
种种伤害,让中华鲟面临灭顶之灾!
拯救危机中的中华鲟种群,迫在眉睫!
中华鲟的繁殖过程漫长而艰辛,从幼鱼到成鱼需要8-14年。雄鱼要达到9-18岁,雌鱼则长到14-26岁才会性成熟而进入交配繁殖期。它们在长江出生,大海成长,十几年后再次回归长江却面临产卵地锐减,人为误捕误伤,水质污染等问题,导致无法产下下一代继而濒临灭绝。拯救危机中的野生中华鲟种群,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