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云南昭通市

 


相关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云南昭通市



  云南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金沙江下游,全国10个重点开发区之一的“攀西――六盘水” 开发区的腹心。全市辖昭阳区及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 永善县、绥江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水富县10县1区, 面积23021平方公里,人口467万。有少数民族23种,其 中世居少数民族为彝、苗、回三种。
  昭通市历史悠久,早在1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后,昭通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著名的“陆上南丝绸之路”的要冲和云、贵、川三省经济、文化交汇重地。在历史上为加强中原与云南的联系,为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起过重要的作用。
  近现代以来,昭通人文荟萃,英雄辈出。这块神奇的土地养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辛亥革命时期曾担任陆军总长、孙中山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总长的张开儒;抗日名将、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大革命时期曾担任中共湖北省及满州省委书记的刘平楷;原国民党六十军中将军长、辽沈战役中率部起义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的曾泽生;为云南和平解放作出贡献的爱国将领、原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龙云、卢汉;当代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徐洪刚;在楚辞学、敦煌学、语言学、历史学等方面均有举世瞩目的造诣和贡献,被誉为“国学大师”的姜亮夫先生;当代天文学家陈一得先生等都出生于昭通市。红军长征途中,中央红军曾于1935年2月在威信县扎西镇召开了继“遵义会议”之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红一、五、九军团和二、六军团先后经过威信、镇雄、彝良、巧家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涉足、转战过昭通这片土地。
  昭通市山藏珍,水蓄宝,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素有“聚宝盆” 和“资源金三角”之称。且各种资源组合配套良好,是国家能源化工、原材料的重要基地之一,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境内,金沙江、乌江、长江上游干流三大水系纵横全境。水能蕴藏量2653.75万千瓦,年发电量1492.12亿千瓦小时,为全省之冠。国家规划建设装机容量为6001440和1250万千瓦小时的三座巨型电站位于境内金沙江下游处的向家坝、溪洛渡和白鹤滩。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22种,煤、硫矿储量居全省前列。目前硫磺产量占全国的1/7。储量达80.45亿吨的昭鲁坝区褐煤田为我国江南最大褐煤田。新近在鲁甸发现的新型单银矿床储量可观。铅、锌、镁、硅石、石灰石等矿种储量大,品位高。  
  境内生物资源丰富。珍、稀、土特、山货、药材种类繁多,农、林、牧业综合开发潜力大。经济作物以烤烟、油料、甘蔗、麻类为主。烤烟是云南省第二大产区,是全国五大片区之一。经济林果分布广,大宗产品油桐、乌桕、木漆、茶叶、苹果、花椒、竹笋、核桃等,为历来名特优产品。尤以天麻、五倍子、竹荪、冷香菌、魔芋驰名中外。全市有巧家、鲁甸为国家核桃基地县;镇雄、彝良为国家木漆基地县;盐津、水富为国家、省五倍子基地县;彝良、镇雄、大关为国家樱桃基地县。有省油桐基地县8个;省蚕桑基地县7个;省乌桕基地县2个;省绵羊基地县和国家半细毛羊改良县4个;省商品猪基地县4个;省商品牛基地县1个;省乌骨鸡基地县1个。昭阳区、鲁甸县坝区为我国南方第一个优质苹果基地县,全市11个县区均产柑桔,产量和品质居全省第一。境内山奇、水奇、景奇,自然景观、名胜古迹遍布各地,民族风情、人文旅游资源多姿多彩。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为昭通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国家在“攀西―六盘水”开发区建立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提供了雄厚的物资基础。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昭通仍属资源丰富而开发利用极低的经济贫困地区。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昭通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促开放,开放促开发,开发促发展,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增强,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在“九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昭通将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加快改革步伐,扩大对外开放,强化农业基础, 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技兴昭”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开发优势产业,培植多经济支柱。在沿金沙江沿岸和内昆铁路两侧建立起以烟草、卷烟生产为重点的产业;以煤、电、气化为重点的能源化工产业;以农、林、牧产品加工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产业;以硫、铅锌等矿产加工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开发产业;以水泥、玻璃、大理石等为重点的建材产业;以黄连河风景区、秦开“五尺道”遗址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为重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产业,逐步形成以资源开发为主体的支柱产业群体。
  历史上,昭通曾经有过辉煌,今日,昭通尚欠发达而潜力极大。
  随着中央和省对扶贫攻坚发展战略D推?,随着国家内昆铁路及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昭通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版权所有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未经书面授权严禁刊用本网站资料。若经授权刊用,请注明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