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韩强)走进吉林省大安市,一幅壮丽的生态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昔日荒芜的盐碱地,如今草茂粮丰,牛马成群,风机耸立,鳞次栉比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起层层“涟漪”,焕发出勃勃生机,不仅提升了大安的生态“颜值”,更推动了当地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
大安市,是吉林省盐碱地面积较大的地区,地处吉林省西北部,蕴藏着丰富的风光资源,为新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峡能源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大安市广袤平原的风光资源禀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大力发展风、光、地热等清洁能源产业,投资建设的一批风电、光伏、地热项目相继落地,不仅为当地带来了清洁能源,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吹起“最炫能源风”
夏日清晨的吉林大安海坨风电场,108台风机像卫士一般矗立在绿意盎然的盐碱地上,高耸入云。在旋转的风机叶片上,一股股“炫风”被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电能,为大安市海坨乡的居民们带来了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供应。
自2012年大安海坨风电场投运后,海坨乡的居民们对此感到无比自豪和兴奋,纷纷表示生活用电得到了保障,同时环境也变得更加清新宜人。据现场负责人于亮介绍,风电场总装机20万千瓦,每年向社会输送清洁能源可达4.4亿千瓦时,满足近19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可节省标准煤1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约34万吨。
除了清洁能源发电外,风电场还注重生态保护,通过绿化等手段,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使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也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朝阳初升,检修人员便开始了风机维护工作,爬上高高的塔筒,认真地检查风机内部的设备运行情况,调整着各种参数,处理缺陷隐患;值班员则在中控室时刻远程关注着风电场的运行情况,记录着各种数据和信息。一旦发现问题或异常情况,值班员会立即与检修人员联系,协调解决各类突发情况;巡视人员例行开展升压站巡视工作,沿着指定的路线,逐一检查升压站内各个设备设施,各司其职保障风电场的安全稳定运行。一值值班长李鹏说:“风能发电并非一帆风顺。风电场一共3种风机机型,运行近12年。面临着部分老旧风机备品备件因停产或紧扣供应断档、机组检修工作量大、运维成本较高等挑战和困难。此外,在极端天气条件下,风机的运行可能会受到影响,我们积极寻求解决方案,通过技术改造、优化运维管理等方式,不断完善、优化、改进设备设施,提高运维管理水平,全力保障电量的稳定输出。”
在风电场的另一边,一片绿油油的菜地映入眼帘。这是现场员工们利用业余时间,在这块土地上播种、浇水,自发种植的小菜园,各色菜蔬俱全。这片小菜园不仅美化了风电场的环境,也为员工们提供了一个放松的好去处。
夜幕降临,风电场的灯光逐渐亮起。风机叶片在夜风中缓缓转动。值班员依然坚守在岗位上,注视着监控屏幕上的数据变化,确保风电场的夜间运行安全稳定。
奏响“绿电”变奏曲
夏日的阳光,跳跃在吉林大安长富光伏电站的光伏板上,仿佛一曲激昂的“绿电”变奏曲正在奏响,给大安市新平安镇源源不断地注入绿能。电站内,运维人员忙碌而有序地工作着,他们的身影在光伏板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坚定有力。
吉林大安长富光伏电站总装机2万千瓦,2018年并网发电,每年可发清洁能源近3千万千瓦时,可节省标准煤0.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约2.3万吨。电站的建成,不仅为当地带来了清洁能源,更成为了推动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让电力稳定输出,运维人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运维人员负责定期检查光伏板、逆变器等设备的运行情况,清理光伏板面上的灰尘和杂物,还要密切关注电站的发电量、电压、电流、频率等关键数据,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会立即进行处理。
除了日常维护,运维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应用新技术,积极参与电站的技术创新和改造,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确保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电站的建设和运维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吉林大安长富光伏电站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奏响这曲激昂的“绿电”变奏曲,在大安市经济发展中继续闪耀光芒,为绿色能源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让地热能真正“热”起来
大安市大岗子镇,曾取暖使用能源以燃煤为主。随着大安市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潜力不断释放,大安中深层地暖示范项目在大岗子镇因运而生,成为了吉林省、三峡集团首个中深层地热供暖项目,也让大安市成为首个采用零碳、零排放的清洁能源供暖项目的乡镇,这标志着大安市在能源转型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据项目负责人于亮介绍说,在179天的供暖期间,项目成功应对寒潮和严寒雨雪天气,为极寒地区乡镇冬季清洁供暖开拓了新的方向,有利于推动能源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该项目通过智慧调控,24小时向居民提供稳定的供暖服务,保障供暖温度恒定、输出负荷稳定。大岗子镇港上明珠宾馆老板说:“供暖期间,时常会有住宿人员反映屋子太热了,需要通过开窗通风来调节温度。”项目投运后,实现大安市大岗子镇约15万平方米区域的燃煤供暖绿能替代,相比传统燃煤供暖,系统寿命更长,不排放任何废气、废液、废渣,减少84%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对比节约供暖燃煤每年约6000吨。
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道路上,公司将继续深化新能源领域的探索和创新,通过推广清洁能源等方式,推动大安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大安市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三峡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