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试验中心:创新不是灵光一现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5日

分享至:

  4月20日

  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

  科技浪潮澎湃袭来

  我们关注的不仅是证书上的铅字

  更是专利转化运用的无限可能

  知识产权正在成为

  推动CTGR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

  一起看看海上风电运维领域的生动实践吧

  在波澜壮阔的蓝色国土上,一座座海上风电机组巍然矗立,叶片划破长空,为千家万户输送清洁能源。然而在浩瀚湛蓝的大海上种上风机丛林,实际上充满挑战。它们背后,有海工试验中心海洋工程团队在默默守护,他们勇于突破传统作业桎梏,以技术创新为笔,以攻坚克难为墨,在海上风电运维领域书写着从“传统人工”到“智慧创新”的篇章。

  破局

  从“人海战术”到“智造工装”的跨越

  风机插在海里,就好像树棍插在河里,时间久了,海流的冲刷会在海泥面形成冲刷坑,对桩基础的结构安全产生影响。在阳江,冲刷坑深的地方能达到3米多,海缆就容易裸露出来,需要定期对桩基础和海缆的冲刷情况进行检测。如果冲刷深度超出设计预留深度,就需要开展桩基础的修复。

  2023年,当水下检测小组首次承担广东阳江海上风电场检测任务时,面对复杂的海况和严苛的工期要求,团队成员们用最原始的方式与大海博弈。“当时安装一个水下检测设备需要5人配合,耗时1小时,遇到恶劣天气还要反复返工。”项目负责人禹杨华回忆道。传统的人工安装不仅效率低下,更存在安全隐患,检测进度频频亮起红灯。

  困境倒逼创新。小组成员实地勘察设备安装痛点,绘制改进方案。经过2个月的攻关,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下检测设备快速安装工装应运而生,这个工装是一系列海工装备,能够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考虑设备安装需求与检测船舶实际船型,采用自适应调节机构,将安装人员缩减至2人,单次设备安装时间压缩至20分钟,大大压缩人工成本,显著提升作业效率。

  智变

  数据汪洋中的“噪音屏蔽”

  外业效率提升后,内业数据处理成为新瓶颈,设备采集到水下冲刷数据后,工程师们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和处理。在海面以下,水流和信号的干扰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会产生噪声,那个时候团队使用CAD软件逐台处理检测数据,常常连续通宵作战。更棘手的是,频繁的数据拷贝传输存在泄密风险,给项目信息安全带来隐患。

  面对双重压力,小组开启“二次创业”。他们深入分析数据特征,自主开发基于Python的数据处理平台。这套系统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建立数据自动清洗模型,处理效率提升12倍;二是开发可视化分析界面,关键参数识别准确率达99.5%;三是构建本地化加密处理流程,彻底杜绝数据外泄风险。2024年,这项创新成果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形成标准化数据处理流程,为数据处理搭上了安全智能的“快车”,也为后续迭代开发“海上风电海工数据管理平台”互相验证。

  筑基

  实验室里的“防腐长城”

  常年在海上矗立的风机受到盐雾腐蚀的影响,在爬梯、塔筒外壁等附属结构上会产生腐蚀,对风机的结构安全产生影响。

  2024年,江苏运维公司落成行业首个专业防腐实验室,一场技术攻坚拉开帷幕。传统手工处理效率严重制约研发进程,防腐团队面对挑战主动破局,开发出基于MATLAB语言“快速生成牺牲阳极电位检测报告”的方法。该系统可自动分类检查风机数量,识别数据所在区间,并根据数据的大小自动分类筛选,并自动生成相应结论类型。有效解决海上风电牺牲阳极检测数据报告处理困难,“一键化”实现对大批量腐蚀数据的图形和结论生成。

  攀登

  从“技术跟随”到“标准引领”的破茧

  在创新之路上,海工试验中心团队始终秉持“问题导向、应用为王”的理念。针对海上风电桩基水下构件检测与钢结构防腐涂层防护效果评估的特殊需求,他们构建起“海上风电场水下构件检测规程”与“海上风电场水上钢结构涂层防护状态评估标准”,将水下构件检测与钢结构涂层防护评估工作标准化、流程化。

  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项,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三峡海上风电场的运维中,新技术使项目周期缩短30%,在台风季应急检测任务中,自主研发系统助力团队提前72小时完成全部数据分析,为风电场安全评估赢得宝贵时间。

  更值得称道的是,团队主导开发的“海上风电海工数据管理平台”已成功接入江苏运维公司所辖全部海上风电场数据,形成风电场海工健康数据库。

  传承

  以创新之火照亮碧海征程

  “创新不是灵光一现,而是源于对行业痛点的深刻理解和不懈探索。”团队带头人禹杨华如是说。荣誉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突破。沾满海盐的工装,见证着海上作业的艰辛。堆叠成山的实验笔记,承载着技术突破的喜悦。这支平均年龄29岁的团队,用青春在碧海蓝天间勾勒出新时代工程师的奋斗群像。

浏览次数:
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376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