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韩强、高滢)在东北明珠——大连广阔海域上,从海缆敷设到风机吊装,从攻破施工难点到跨入海陆联调……海洋战线的建设者们步履不停、逐浪而行。他们践行着“海上风电引领者”的使命,用专业与热忱,丈量着蓝色国土,探索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的奥秘,守护着国家能源安全。让我们以文字为媒、以镜头为介,聚集奋战在三峡辽宁大连庄河海上风电场(简称:庄河项目)的奋斗者,听听他们与海上风电建设的故事。

海风是什么味道?这片海域的海风,对他们而言,是“冷热咸甜”交织的奋斗印记,更是团队协作、共克时艰的精神见证。
初到庄河项目,项目团队面对的是一片尚未被完全驯服的蔚蓝。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和技术难题。海缆敷设需要克服深海的未知与恶劣天气,风机吊装则是在波涛汹涌中进行高空作业,每一步都考验着团队的智慧与勇气。项目团队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他们不仅要确保施工安全,还要与海上短暂施工窗口期赛跑,每一个决策都需谨慎再三。
“冷”,是冰海鏖战中的极致冷静
冬月,庄河北黄海海域的寒风裹挟着咸腥的海水味,在黎明前凝结成一层薄薄的浮冰。天还没亮透,项目团队已集结码头,这天是“风机调试”关键节点,但气象预警显示,午后可能起风,留给他们的“窗口期”只有短短几小时。
为了做好设备调试保障准备工作,项目团队乘坐交通船前往风机处。与陆上风电不同,海上风电的施工维护必须乘船出海,而这往往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窗口期”。冬季海上湿冷,加上风浪的侵袭,使得这项工作显得更加艰难。每次出海前,项目团队都会一丝不苟地检查安全装备,确保一切准备就绪。交通船在波涛中缓缓前行,团队成员的心情也随之起伏不定。海上天气瞬息万变,风浪时强时弱,他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叶片桨叶零位数据有点偏差,得重新校对!”终于,在第多次尝试后,调试电脑上显示的零位与叶片真实零位的激光对位终于实现了重合对应。此时,对讲机里传来船长的喊声:“要起浪了,得准备撤了!”此时还有1项试验清单尚未完成,团队成员铆足干劲、争分夺秒,最终完成了最后一项数据测试。大家坐在船内,浑身湿透,却格外开心,他们知道,今天闯过的每一道浪,都会变成未来灯火通明的一度电。
变电站调试和风机调试工作有“四遥”信号对点、海缆线路保护传动试验、消防和暖通等辅控系统以及变桨零位校验、发电机变压器冷却系统、齿轮箱润滑散热系统调试等几百余项大大小小试验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同时受到海上天气因素影响巨大。“为保障工程按时投运,我们项目部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和调试人员24小时接力试验,吃饭就在风机上就地解决。从站系统调试到端对端系统调试,再到风机静调动调,前后历时近1个月,最终对海上风电送出系统和发电单元风力发电机组进行了全面检验,各项技术参数均符合投运要求。”项目负责人李斌介绍。
“热”,是创新突破时的激情与灼热
今年4月20日凌晨,风浪渐小,窗口期来临,巨大的风机在吊车的牵引下缓缓升空。建设人员的喊声和指挥声,交织成一曲繁忙的施工音符。
“起吊!”随着指令下达,600吨的巨型吊臂缓缓抬起,风机塔筒在钢索的牵引下脱离运输船,如同一枚银针被海浪托举向夜空。项目团队不断确认每一个参数,监控着吊装的每一个环节。
“现在!左偏3.2度,降速0.5米/秒!”吊装指挥人员的声音穿透了风声,指挥井然有序。
叶片被无形的手扶正,终于与机舱轮毂精准对接上。当最后一颗螺栓完成液压紧固时,东方海平面已泛起鱼肚白。
“近60小时——新纪录!”这场风与时间的较量持续了近60个小时,当最后一个叶片与机舱轮毂精准对接的一刻,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远处,28台百米高的风机正破雾而出,叶片反射着朝阳,像一排斩浪的银色长戟,第一缕晨光洒在风机之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荣光。

自工程建设以来,工程建设团队在船机资源短缺、工期紧张等多重挑战下,夜以继日地钻研技术难题,多次组织技术研讨会,不断完善施工计划,克服了风场海域水文气象及地质条件复杂、温带风暴潮及大雾频发、较高纬度冬季低温等不利因素,通过引入单桩—摩擦筒工艺、扩大作业面等,极大提高基础施工及风机吊装效率,先后创造4天完成海上升压站导管架安装、半个月完成7台风机吊装和2个基础施工的亮眼成绩,进一步积累了国内寒冷海域风电施工经验。
“咸”,是离别与思念浸透的结晶
海上工作的特殊性,让团队成员们与家人聚少离多。深夜的宿舍里,手机屏幕的光映着一张张思念的脸庞,微信对话框里,是孩子歪歪扭扭的“全家福”画作,是日历上密密麻麻标注“爸爸回家”的红圈,是家人叮嘱“注意安全”的暖心留言。
有成员在孩子发烧生病时,仍在二百海里外指挥调试并网,风浪中断的信号里,藏着无法言说的牵挂;有成员在离港时,把孩子“海上风车是你画的星星”的童言记在心里,化作施工中的不竭动力。每当夜深人静,对家的思念如潮水般涌来,但大家深知,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在为东北家乡的绿色能源发展添砖加瓦,这份奉献与付出,值得用坚守去诠释。
“甜”,是收获成果时馈赠的甘露
随着一台台风机在海风中缓缓转动,庄河项目逐渐从蓝图变为现实。冬季休整时,项目团队总结经验,细化责任分工,强化技术交底培训。今年3月复工后,当第一缕春风吹过庄河北黄海海域时,项目团队克服了北黄海春季特有的大雾大风天气频发的影响,仅用40余天就完成了11台风机安装,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半个月,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庄河速度”。
如今,28台风机组成的“白色方阵”整齐排列在蔚蓝海面,每年可输送7.5亿度清洁电能。站在海上升压站设备间外,团队成员们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满是收获的甘甜。远处,风机叶片缓缓转动,像在跳一支优雅的圆舞曲。他们拍下风机转动的动人画面发给家人,收到的是“比画册上还漂亮”的夸赞。
“耐得住寂寞,扛得住风浪”,这是庄河项目团队的共同信念。在与海风共舞的日子里,庄河项目团队用汗水与智慧,书写了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海风的味道,对他们而言,已不仅仅是感官上的体验,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坚持、创新、奉献与收获。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逐梦深蓝,为中国的海上风电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海风的味道,更加醇厚,更加美好。






当前位置
pri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