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调度 防汛抗洪
分析洪水规律、研判防洪形势、调度水利工程、防控洪水灾害……眼下正值防汛抗洪的紧要关头,面对点多面广、量级大、过程频繁的洪涝灾害,科学防控尤为重要。
长江河道上的135个自动水文站,从采集数据到把这些数据传递到北京,用时不到30分钟。
实时监测显力量
在防汛抗洪的实际工作中,科学决策的基础是信息准确。要对未来水情做出准确预判,实时水情数据的采集和迅速传递不可或缺。
经过多年建设,设在各地河流湖泊的水文监测站点,已经组成一张大网,及时准确地把终端的各种信息传递到防洪决策的中枢―――国家防总。
星罗棋布在长江河道上的135个自动水文站,从采集数据到把这些数据传递到北京,用时不到30分钟;淮河干流水文站使用的高科技ADCP测流仪,横跨河道测流需要的时间从3小时缩短到10分钟。这些站点不间断地为国家防总的水情会商系统提供着最新的水情情报,专家们在电脑面前就能对未来水情进行科学预判。
7月30日零时,三峡水库库水位达到160.22米,而这一消息正印证了水利部水文局专家早在两天之前做出的判断:30日左右,三峡水库库水位将达160.5米左右。准确的预测给科学调度长江上的水利枢纽工程,提供了充裕的时间。
及时准确的水情预报对调度水利工程科学调蓄洪水,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有了最新的水情监测预报系统,全国防汛预报总体准确率达到90%以上,预见期达到提前1天至3天。
同时,防汛公共信息的查询也变得更加方便透明。人们想获知实时水雨情,只要登录水利部的防汛抗洪网,各种信息就一目了然。在这里,人们不仅能看到全国最新的水情雨情、来自媒体的最新报道,更有重点河道水文站和水库水文站的实时水情。监测指标一旦超过警戒水位或汛限水位,相关数据立即示警。
截至7月31日,三峡工程四轮防洪调度累计拦洪约150亿立方米,相当于3次运用荆江分洪区
科学调度是保障
“科学调度就是用水利工程适当地削峰拦洪、适度地控制泄洪、适时地进行调蓄错洪。”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对科学调度作了这样的表述。
在防汛抗洪工作中,科学调度各流域的大型水库等水利设施,调节水库下泄流量,能使洪水处于可控状态,减轻防洪压力,减少启用分行蓄洪区的次数。
多年来,我国建设的以三峡工程、丹江口水库为代表的一大批水利水电骨干枢纽工程为防汛抗洪做出了贡献。
三峡工程有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从汛限水位145米到155米约10米的56.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用于对城陵矶地区进行防洪补偿调度;155米至171米之间的调度是针对荆江河段防洪补偿调度设置;171米到175米之间的防洪库容针对百年一遇至千年一遇的大洪水进行补偿运用。
今年长江入汛以来,三峡工程充分发挥拦洪、削峰、错峰作用,有效缓解了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据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飞介绍,截至7月31日,三峡工程四轮防洪调度累计拦洪约150亿立方米。消化这一洪水量,相当于3次运用荆江分洪区。
除此之外,三峡水库还能统筹兼顾防洪安全和通航的需求。受前期三峡持续大流量来水影响,以及部分船舶自身安全通航能力的限制,三峡和葛洲坝区间临时积压了514条船只。国家防总、长江防总提前4天制定压减泄量、疏散船只的预案,8月1日积压船只已全部疏散。
7月中旬,为了避免长江汉江夹击湖北,在确保大坝安全的前提下,丹江口水库最大限度地拦蓄洪水,削减洪峰。截至7月28日,丹江口水库拦蓄洪水70多亿立方米,洪峰削减量最高达到93%,大大减轻了汉江中下游的防汛压力。
我国有中小型水库82000多座,经过多年的运行,其中不少已亟须加固
水利建设须加强
在今年的防汛抗洪过程中,“带病上岗”的中小水库成了安全度汛的薄弱环节。继续提升我国科学调度洪水的能力,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了86000多座水库,其中小型水库82000多座,这些水库对解决防洪问题和供水、灌溉的问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当时建设标准低,又经过三四十年的运行,其中不少已亟须加固。
据国家防总办公室和民政部7月30日9时统计,今年以来共有28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935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87亿元。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防总已向各省区市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力做好水库安全度汛工作。通知要求,各地要继续把水库安全度汛工作作为防汛抗洪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水库大坝等关键部位的巡查值守,发现险情要及时抢护,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对于小型病险水库,专家建议做好三件事:一是支持地方政府尽快进行除险加固;二是解决地处偏远的小型水库通信报警设施的建设问题;三是落实每座水库的管护责任,确保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现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为一项重要的建设任务。到今年年底,可基本完成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发布日期:2010年08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