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抢权”潮流涌动 媒体热评长电


“抢权”潮流涌动 媒体热评长电

□ 本报记者 于翔汉


  流通股股东每10股又可额外获得2.7元的保底权证收益,还能分享长江电力每年不低于65%的分红比例。这是7月21日长江电力公布的股权分置改革修改方案的主要内容。

  仿佛与此相呼应:同在21日,作为长江电力的控股公司――三峡总公司,在三峡工地隆重举行三峡左岸电站十四号机组提前一个月投产发电庆贺仪式。提前一个月投产发电,可增发电量近四亿度。更令人兴奋的是,这是三峡首台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安装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有专家称:三峡机组实现国产化,意味着机组制造和安装的质量会更加可控、机组的制造成本将大幅度降低。

  长江电力股权分置改革修改方案一出台,就令市场及投资者眼前一亮。业内人士在媒体评价:长电股改修改方案显示,长江电力针对权证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明确了权证投资价值,显示了三峡总公司对长江电力中长期业绩稳定增长的信心。这一方案的调整,有利于纠正市场错误的股改“寻宝游戏”的漫延,倡导资本市场理性的价值投资理念。

  对依托三峡工程的长江电力而言,7月21日,是个值得记忆的日子。这一天,长江电力修改方案正式出台。当日,市场出现抢权行情,长江电力收盘股价涨幅达到2.7%。次日,大盘在人民币升值消息的影响下跳空高开,单边震荡向上,成交量急剧放大,市场信心大增。截至目前,大盘正在突破1100点关口,市场各方投资热情高涨。

  对此,媒体反映态度积极。《第一财经日报》载文指出:“从市场表现上看,长江电力的修改方案受到市场认可”。“自被确定为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后,长江电力的走势一直比较稳健,目前股价累计涨幅已经达到了近7%,而同期沪综指下跌了近6%。”“长电新方案隐含7.30元保底价,市场出现抢权。”

  分析师秦洪在《每日新报》指出:“长电新方案,明确了以下限为最终的认购价,提高了权证的内在价值的‘含金量’,缩短了认股权证存续期是为了能够如期收购三峡工程的机组,从而更好地提升了公司的效益。”还有分析人士指出:“三峡总公司到期收购认股权证的承诺,免除了市场对认股权证计划的‘圈钱’疑虑。”中财网载文《盘中点评:长江电力调整股改方案 有利于增强市场投资者信心》,文章指出:长江电力新方案,“增加了1.5份权证及每年分红比例调高到65%,如果这一方案得以通过并实施,其股价 也将具有投资价值,会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买入,这不但稳定了市场的信心也稳定了成分指数。”

  《四川金融投资报》载文指出:“‘一千点’虽说实际意义不大,但在很多投资者眼中,它象征着中国股市成败的分水岭”。“如果长江电力试点能通过,对市场信心是一个振奋,也能使股市避免下跌的尴尬”。从新方案可以感受到“管理层抓大放小用心良苦。”

  7月27日,《上海证券报》载文“暗流涌动--谁在买入长江电力”,投资专家江作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江电力是一家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尤其在未来收购三峡总公司其他机组以后,能实现长期价值增长。长江电力的个人投资者持股量上升也许可以理解为散户投资者对长江电力的方案开始逐步理解。文章认为:投资者当前应该把重点放在大盘价值股与大盘成长股上,如长江电力等。孤立看待对价是错误的投资理念。由于这些公司本身已经具备很高的投资价值,较低的对价还是较容易被市场接受。而且通过权证或者其它承诺性条款,这些大盘蓝筹股的投资风险被大大降低,甚至基本锁定。

  就在市场和媒体对长电新方案做出积极回应的同时,作为不和谐音符,少数消极言论也在媒体上误导投资者。

  有人撰文说:“宝钢、长电在全国大型企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在此次股改中,它们仅从各自利益角度出发,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促进作用,反而扰乱了市场,在市场中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形象,觉悟相当不高,还比不上“农民”(民营企业)。”

  有“股市评论家”说:“宝钢股份、长江电力推出的权证方案,对于当前的股改来说,这要算是一种‘创新’了,但在这‘创新’的背后,所掩盖的是大股东们不愿实实在在地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实质。”

  凡此种种,在长江电力形式多样、态度诚恳的与投资者沟通活动中,在日趋理性的投资者和媒体面前,终未形成舆论主流。

  7月27日,对长期处于“熊市”的投资者来说是个好日子。当日,股市最高涨幅达1.47%并涨停。而就在此前的两日,被定为第一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一些上市公司,都有涨停的情况。

  所有迹象对正处于股权分置改革冲刺阶段的长江电力而言,可谓振奋人心。

发布日期:2005年0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