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十年奋战结硕果

――宜昌市移民迁建工作纪实
□ 本报记者 彭宗卫 特约记者 周立云
  宜昌是长江三峡工程所在地,承担着坝区征地搬迁和库区移民安置双重任务。宜昌市三峡工程征用和水库淹没的陆地面积为100.5平方公里,涉及秭归、夷陵、兴山三县(区)的22个乡(镇)、201个村、674个组。需搬迁秭归、兴山两座县城及12个集镇、8个场镇。需搬迁房屋面积465万平方米,迁建各类企业234个。全市规划搬迁移民137764人,其中坝区13445人,库区124319人(含兴山县城个案追加1627人)。同时,还要接收安置重庆库区外迁移民。全市三峡移民搬迁安置总量达144569人。移民工作具有淹占损失大、搬迁时间紧、移民安置难等特点,任务十分艰巨。
  从1992年至今,宜昌市移民工作已经走过了10年时间。10年来,宜昌市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性移民的新路子,圆满完成了各阶段的移民工作任务。到今年10月底,全市已累计搬迁移民10.55万人,完成了秭归、兴山两座县城和太平溪等6个集镇的搬迁,工矿企业迁建、基础设施复建也按规划完成并基本达到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要求。
提前一年完成坝区征地移民任务
  为确保三峡枢纽工程建设用地,宜昌市在移民规划滞后、补偿标准未定、不具备搬迁条件的情况下,打破常规,克服困难,从1992年11月15日开始,采取紧急动员、突击搬迁和临时过渡等措施,先搬迁后建房,边搬迁、边规划、边安置,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交付三峡工程施工用地25549.06亩,其中红线内20993.06亩,红线外1454亩,葛洲坝水库消落区3102亩。 
  共搬迁移民4409户13445人,新建永久性住房面积70.24万平方米,完成生产安置12937人,其中农业安置141人,企业安置5651人,自谋职业安置3379人,养老保险安置2494人,投亲靠友安置485人,未成年人储蓄保险安置787人。
  宜昌市以农村移民外迁为重点,全面开展库区一期移民迁建工作,做到移民搬迁与生产安置同步,农村移民搬迁与城镇迁建同步,专业复建与移民进度总体要求同步。经过两年的顽强拼搏,库区一线水位移民17725人(农村移民7913人,城镇移民9812人),于1997年9月11日全部搬迁结束。10月10日全面完成一线库底清理工作,并顺利通过省政府和国务院三峡建委的验收。圆满完成了库区一期移民搬迁、清库任务,确保了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在大江截流前,宜昌市库区已累计搬迁移民38216人(农村移民18976人,城镇移民11593人,二次占地移民7847人)。
二期移民搬迁安置进展顺利
  三峡工程库区二期移民涉及宜昌市3个县(区)的10多个乡镇,共40544人(其中农村人口19861人,城集镇人口20683人),应迁建8座城集镇,复建房屋169.14万平方米,完成135米水位线下港口码头工程建设,交通、电力、通讯等设施功能恢复。截止10月底,宜昌市已完成二期移民搬迁任务。秭归县城于1998年8月完成整体搬迁,成为三峡库区搬迁第一城。兴山新县城已整体搬迁结束,并于2002年9月28日举行了搬迁庆典。太平溪、沙镇溪、郭家坝、屈原、泄滩、归州6个集镇完成搬迁,峡口、水田坝2个集镇也可以按规划完成迁建任务。二期移民搬迁安置进展顺利,为三峡工程首批机组发电奠定了基础。
宜昌库区工矿企业迁建稳步进行
  截至目前,全市已关闭企业64家,破产企业56家。其中135米水位线下117家应迁企业规划已关闭52家,破产终结52家,其余企业已进入破产程序。该市二期移民中最大难点――香溪河矿务局的破产关闭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3700名企业工人及家属已于6月底前全部搬出库区,目前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库底清理工作。
  过去十年,宜昌市库区公路应复建103公里,已建成169公里,建成了以风茅路为代表的库周新干线,形成了新的库区交通网络。港口、码头、桥梁、输电线、邮电通讯、广播电视等设施迁建已全部按规划完成了任务,建成码头1座、在建7座,建成大中型桥梁37座5774延米,建成输电线448公里,通讯线644公里,广播线377公里。
  在做好本市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同时,宜昌市还接收安置重庆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近6000余人,高质量完成重庆外迁农村移民在宜中转过境任务。

发布日期:2002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