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打通移民致富之路

――夷陵区提高坝库区移民安置工作水平纪实
□ 本报记者 彭宗卫 特约记者 杨黎明
  十年前,一句“大坝建在宜昌县,全县人民作贡献”的口号激励了夷陵区人民,三峡坝区共3666户的10757万多移民群众在三峡工程百万移民中率先搬家挪地,在短短的22个月时间里,完成了移民搬迁任务,保证了三峡工程如期鸣响开工的礼炮。
  其后,他们又搬迁了库区移民6257人,还接收安置了秭归、兴山及重庆市的三峡移民共1257人。搬迁后,移民群众依靠开发性移民政策,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新的就业门路,在较短的时间内重建家园。
  ■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
  十年来,夷陵区人民抱定“把方便让给工程,把困难留给自己”的愿望,工程建设进展到哪里,政府的移民工作就服务到哪里。在搬迁过程中,夷陵区各级干部苦苦探索移民安置之路,及时安置坝库区移民,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移民安置方式,付出了大量的心血。1996年底,他们完成了坝区移民和库区一期水位移民,到2001年底,各项移民任务都按计划完成。
  夷陵区首先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坝区移民外迁的难度比较大。在坝区移民眼里,未来一座水电城摆在家门口,谁愿意离开家园外迁他乡呢?而坝区征地后,后靠安置的容量极小。面对这些现状,夷陵区积极采取调整责任田的方式,一方面挑选全县最好的城关镇来安置坝区移民;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移民安置质量,实施精品名牌工程、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智力开发工程和科技人才开发引进工程。夷陵区连续3年对坝库区移民乡镇的茶叶、柑桔进行品改,淘汰了100公顷低产茶园,使每亩茶叶增收3000元;嫁接移栽柑桔200公顷。全区在坝库区投入1530万元,兴建了546公顷高标准示范基地,培训移民3000多人次,培养了一批移民技术员,培训科技明白人2933人;并与华农大、湖北省农科院联合,开发了26个生态农业示范项目。
  他们还与外地企业联合在移民区发展葡萄基地,扶持移民为工程参建单位的“菜篮子工程”服务,建设大棚蔬菜。通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有效地扩大了移民安置容量,取得了“建一个生态农业项目、安置一方移民”的好效果。
  在地方政府和三峡工程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夷陵区的三斗坪、乐天溪、太平溪三个移民镇与参建企业在企地共建中结成对子,投入资金改善移民点的生产、生活、教育设施,帮助移民输入劳务。最近 三年来,三峡工程参建单位先后投入300万元,完善了坝区移民的基础设施,改善了移民区的生活环境。武警水电部队还利用永久船闸开挖的土石方,帮助太平溪镇移民改田造地400亩,扩大了坝区移民的安置容量,也保护了坝区周边的生态环境。三峡工程参建单位还与坝区移民结对子进行帮扶,捐资4万多元,资助61名移民贫困生就读。
  十年来,夷陵区先后引进娃哈哈、汇源、澳柯玛、均瑶等知名品牌来建厂落户,通过移民对口支援工作,改善了投资环境,安置了移民,调整了经济结构,树起了良好的对外开放新形象。
  大家都来关心移民的困难
  十年移民始于三峡坝区,夷陵区成了三峡百万移民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积极探索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的方法,他们坚持扶持弱势群体、化解信访群体、树立典型群体的做法,确保移民搬迁中的稳定工作。
  为了让全社会共同关心移民的困难,他们在区内形成“人人关心和帮助三峡移民”的气氛,80多家区直单位全体行动,每个单位对口支援一个移民村,全区2300多名干部每人帮助一个移民户,解决移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每家单位还帮助解决1-2名移民就业。干部们上门宣传政策,及时掌握移民的生产、生活动态,解决实际困难。有的扶贫扶智,指导移民科学种田,有的帮移民买书买种子,请技术人员给移民当田间地头的顾问。三斗坪镇新生村没钱建农贸市场,对口帮扶的地税局筹资5万元,使这个村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交易市场。
  在移民重建家园和发展生产中,夷陵区涌现了许多致富的移民典型。他们艰苦创业,有的开荒改田,有的经商开店,有的举家外迁,目前已安居乐业,走上了致富之路。同时,他们致富不忘乡亲,积极帮助其他移民寻求新的就业门路,解决了搬迁中的困难。今年30岁的太平溪移民肖端军后靠到175米水位线上后,全家4口人不等不靠,改梯田,种茶叶,办猪场,办经销店,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家庭经济,每年收入超过2万元。许多像他这样的致富典型户,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挣钱创收上,在当地移民中产生广泛的影响。
  1998年12月,易美伦一家两口人从奉节外迁移民到夷陵区高峡柑桔场,承包了四亩桔园和一亩多水田,他动脑筋在这五亩荒改旱的土地上调整结构,每年都获得丰收。2001年,一家两口人收入13800元。问他发家致富的秘诀,他开心地说:“长抓柑桔,短种蔬菜。发展才是硬道理,辛苦换得快活日子。”
  启动移民就业服务中心
  今年9月 ,夷陵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自主择业,社会扶助”的原则,多种渠道让原来进厂后因工厂倒闭下岗的移民再就业。夷陵区成立了移民就业服务中心,乡镇成立了移民就业服务站,移民村设立了移民就业信息员和信息发布点,形成了培训和指导移民再就业的三级网络。移民干部对全坝区17-47周岁的移民就业愿望进行调查,登记建立了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他们准备今年底前安置移民550人,其中异地就业250人。
  截至目前,夷陵区已经向上海等地输出移民劳务80人,区直单位通过“腾岗位、挤岗位、找岗位”的办法,安置了73名移民就业。他们还举办了4期培训班,为200名移民进行了技能培训。
  在积极扩展移民再就业渠道的同时,夷陵区还鼓励移民进入流通领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鼓励有富裕土地的村接受移民从事农业生产,奖励移民租赁、承包山林、土地和水面搞农业生产,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对自主择业和创业的移民,夷陵区出台“3年内减免相关行政规费”的优惠政策,鼓励移民从事个体经营。
  创造宽松环境,拓宽就业渠道,全面提高三峡移民就业水平。夷陵区上上下下已经抱定这个宗旨,扎扎实实为坝、库区四镇移民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力争在移民安置就业工作中,再为三峡库区探索新经验,做出新典范。

发布日期:2002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