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三峡总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 李永安
三峡工程经历70年的梦想、40年的论证,经过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和广大三峡建设者的共同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西江石壁”已巍然屹立在世人面前,“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即将化为现实。目睹三峡工程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与大家一样,经常思考着一个工程技术之外的问题:三峡建设者靠什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复杂的技术难关?靠什么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成果?我想,除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关怀以及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就是因为我们三峡建设者共同拥有一种强大的精神。这就是“三峡精神”。
“三峡精神”是和三峡工程相伴而生的,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三峡精神”萌发于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对三峡工程的“梦想”。7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胸怀振兴中华、定国安邦的志向,寻求实业救国的道路,提出了开发三峡水电资源的设想。但在腐败的清王朝时代,对于贫穷落后的中华民族来说,这显然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但是,孙中山先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实业兴邦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成为后人开发三峡的原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三峡工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使得三峡工程从梦想逐步变为现实,“三峡精神”由此得到丰富和发展。建国初期,为了根治长江水患,毛泽东同志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壮丽诗篇,和周恩来总理一道亲自指导三峡工程的论证工作。从此以后,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呕心沥血,为三峡工程的科学决策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1970年,中央决定先修建葛洲坝工程,目的之一就是为兴建三峡工程“作实战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了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作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把三峡工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使三峡工程从梦想变成现实。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把三峡工程作为实现国民经济“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重点工程。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认识到,“三峡精神”也是全体三峡建设者共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果。工程开工以来,广大三峡建设者以“为我中华,志建三峡”为己任,努力实践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现“三个一流”的奋斗目标。通过9年的共同努力,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裎拿鹘ㄉ枞〉昧朔崴兜某晒?,“三峡精神”有了更丰富的思想内涵。
我个人理解,“为我中华,志建三峡”是“三峡精神”的高度概括。
三峡工程开工时,陆佑楣总经理凭着对三峡工程的深刻理解,认识到爱国主义精神对三峡工程建设巨大的激励作用,提出了“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号召。就是要求三峡建设者把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深厚感情融入到工程建设之中;要求三峡建设者以建设三峡为理想、以建好三峡为己任,立志干一番前无古人的事业;要求三峡建设者树立建好三峡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信心。“为我中华,志建三峡”,代表了全体三峡建设者、参与者的共同心声,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一脉相承,得到广大三峡建设者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因此,爱国主义成为“三峡精神”的精髓和核心。
我认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三峡精神”,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是“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这反映了“三峡精神”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峡工程建设进程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建立和完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组织三峡工程建设,用市场竞争的办法配置各种资源。三峡工程开工以来,我们推行和建立了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了公平竞争的机制。通过公平竞争,选择最优秀的施工承包商和设备产品供应商;通过公平竞争,合理配置资金、人力、技术等各种资源,并以公平竞争的机制为基础,建立和完善三峡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和办法。所有这些,对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的有效控制都起到了保证作用。
在强调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同时,我们又充分发挥参建单位的整体优势,发扬团队的协作精神。各参建单位在招投标中是竞争对手,在工程建设和劳动竞赛中又是合作伙伴;在合同执行中,我们既强调要严格按合同管理,同时又充分考虑现阶段国内承包商的实际,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在工程监理中,既严格监督,又热情帮助;在坝区管理中,开展警民共建、企地共建,保证了正常施工秩序。应特别强调的是,三峡工程的顺利进展,又是和库区、坝区移民工作密不可分的。所以,回想我们走过的9年的历程,应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是我们“三峡精神”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是“坚持创新、科学求实”,这是“三峡精神”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 锏牟唤叨?Α!比?峡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壮举,充满了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要迎接各种挑战、战胜各种风险,必须勇于创新。
9年来,我们进行体制创新,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组织工程建设,建立了以“四制”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进行了科技创新,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进行了管理创新,逐步建立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方法,初步实现了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
创新已成为三峡工程最直接的前进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创新就没有三峡工程的每一个进步;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今天三峡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
三是“自强不息、争创一流”,这是“三峡精神”追求的目标。
“千年大计,国运所系”。三峡工程实现“第一流的现代化管理、第一流的文明施工、第一流的工程质量”,是党和人民的殷殷嘱托,也是工程建设自身的要求。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空前增强,三峡工程业已具备了建成一流工程的良好条件。因此,争创“三个一流”,成为三峡工程的必然选择,成为全体三峡建设者的自觉追求。工程开工9年来,从“四加一”质量保证体系的形成,到安全生产的保障体系的建立,从一整套高于国家标准的三峡质量标准的确立,到自我加压的“双零”管理目标的实施,无不体现了广大三峡建设者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精神。
四是“甘于奉献、超越自我”,这构成了“三峡精神”的人格品质。
回顾9年来的历程,工程建设今天的顺利进展又是与广大三峡建设者甘于奉献、超越自我的精神分不开的。王家柱同志数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倾注于三峡工程,身卧病榻,依然心系三峡。正因为有一大批建设者的无私奉献,才有工程建设现在取得的成绩。
三峡建设者还在奉献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人们常说“三峡无小事”。这就是告诫广大建设者,对待三峡工程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审慎态度。遇到表扬不骄傲,遇到批评不气馁,遇到委屈不埋怨,“咬定青山不放松”。9年多来,三峡建设者不但能够面对挑战、不怕困难、敢于自加压力,不断进取,而且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一次又一次打破了自己创造的世界记录。三峡建设者在实践中锤炼出来的这种“甘于奉献,超越自我”的品质,是三峡工程建设“建坝育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伟大的实践必然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必将更好地促进伟大的实践。正是三峡工程的伟大实践,孕育了内涵丰富的“三峡精神”,培育了特色鲜? 鞯钠笠滴幕?N颐翘教帧叭?峡精神”,是为了准确认识“三峡精神”。而认识“三峡精神”,是为了在三峡工程建设中更好地丰富“三峡精神”、弘扬“三峡精神”。
而今的三峡工程,二期目标胜利在望,三期建设即将展开。让我们努力弘扬“三峡精神”,激励广大三峡建设者,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责任心,积极迎战三期工程建设,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
发布日期:2002年0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