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的青春
――记2002年度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武警水电部队三峡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马青春
□ 本报记者 徐爱民
1982年夏天,随天津大学水利工程系学生到三峡实习时,18岁的马青春就默默许下心愿:但愿自己能够参加三峡工程建设。
时光斗转星移,一晃20年过去了。2002年9月,三峡工程永久船闸正式充水调试那天,马青春爬上了三峡工程的制高点――坛子岭,俯瞰脚下纵贯群山、宛若人间天河的永久船闸。马青春眯起双眼,欣赏着自己的得意之作,闸室里的江水波澜不惊,混凝土墙面反射出金属般的光泽,一切看起来都巧夺天工、宛如天成。
一
1998年春节刚过,马青春由武警水电一支队副支队长兼总工程师调任武警三峡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
当时,武警水电部队承担的三峡工程永久船闸开挖已经进入高峰,锚固工作也已经展开,混凝土浇筑和金结机电预埋安装等后续工作正在紧张的准备。永久船闸混凝土浇筑施工仓面狭窄、干扰大,施工难度大,调来马青春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指挥部混凝土浇筑的技术力量。作为混凝土项目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马青春一到三峡,就开始进行混凝土浇筑的施工组织设计、人员技术准备和机械设备调配。
1998年10月,武警水电三峡指挥部在永久船闸上游引航道靠船墩基础上浇下了第一方混凝土。马青春对这第一方混凝土浇筑的技术要求是严格的。按照规范,靠船墩基础混凝土模板安装的允许误差在2公分以内,但马青春要求误差控制在5毫米内。在靠船墩施工中,有块模板误差达到1.8公分。按说这也是符合规范要求的,但是马青春立即下令将这块模板拆除重新安装。
靠船墩就是轮船在等待过船闸时临时系船的柱子。这样的柱子在上游引航道内有18根,这些靠船墩地面以上高达47米,直径7米。靠船墩施工一般多采用翻模工艺,就是浇筑完下一层混凝土后,将模板翻转到上一层继续施工。但是翻模施工的缺点是容易造成结构物形体不规则的现象,浇出来的混凝土外观质量比较差。于是马青春提出了采用滑模施工的办法。
滑模工艺的原理是借用液压提升支架将模板整体连续移动、连续浇筑。采用滑模工艺施工的18根靠船墩浇筑完成后,质量非常好。站在航道里纵向看过去,两边各9根靠船墩分别保持在一条直线上。47米高的靠船墩上下均匀一致,误差不超过5毫米,而且没有出现一条裂缝。曾经有人站在远处看着这18根柱子问马青春:“这是钢管做的吧!”
二
1998年底,武警水电部队开始永久船闸闸室段混凝土 浇筑。
按照标书规定,闸室内混凝土浇筑方案是先浇边墙后浇底板。但是当时闸室底板开挖后的地面高低不平,大型机械无法布置,车辆也无法进入闸室。如果先浇边墙就必须架栈桥,混凝土也需要用皮带输送。马青春盘算了一下,仅架栈桥的费用就需要3000万元,投资比较大,而且会影响施工进度。于是,马青春又大胆提出了先浇底板后浇边墙的新方案。
马青春将自己的新方案绘出草图,向设计和监理正式提出变更施工方案的报告。有关部门研究后同意了他的方案。新方案在保证永久船闸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承担永久船闸混凝土施工的兄弟单位也采用了这套新方案。
进入1999年,武警水电部队的混凝土浇筑开始进入高峰,全年浇筑任务为38万立方米。但是由于施工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到8月份,他们才完成了不到7万立方米。业主和监理单位都相继提出了批评,部队领导非常着急。这时马青春已经是武警水电部队混凝土项目的总负责人,他的压力非常大。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马青春整天呆在施工现场,优化现场施工组织,加大资源投入和施工奖励的力度。这时马青春的家已经搬到宜昌市,但是整个下半年他没有回过家,中秋、春节、元旦他都在工地与施工人员一起度过。越是星期天和节假日,马青春就越要往工地上跑。战士们看到他们的混凝土施工总指挥周末与他们一起在施工现场,无形中是一种鼓励,干活就特别来劲。马青春说,这些普通的战士给了他很多感动。
结果从9月份开始,武警水电部队连续超额完成月浇筑计划,并连续突破月浇筑强度8万方的目标。到年底,他们以浇筑完成40万立方米的成绩,奇迹般地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为此,三峡指挥部向上级为他报请了三等功。
三
永久船闸混凝土施工的难点是直立边墙混凝土浇筑。永久船闸是从山体中垂直开挖出来的,闸室直立边墙的最大高度达68米,总长度1600多米。要在如此高的边墙上浇一层厚度仅为1.5米的混凝土,而且这层薄如蛋壳的混凝土必须具备长期承受巨大的水流压力和冲刷的硬度与韧性,其难度可想而知。
马青春再次想到了使用滑模技术。但是模体受料振动问题较难解决,另外闸室的模板不像靠船墩是圆形的,有很好的受力条件,而是贴在墙面上的直立面,如何保证侧向稳定,如何保证滑升60多米不变形?
当时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马青春采用了单侧分离式滑模技术,就是将滑模的模板支架与受料机操作平台分离,从而解决了振动影响问题。侧向稳定问题是 利用钉在直立边墙上的高强锚杆来解决的。他设计了一种夹子,可以把模板夹在锚杆上,借用拉力保持平衡。在混凝土施工中,他还专门设计预埋了套筒螺丝,当模板滑动到上层后,借助已预埋好的套筒螺丝来加固模体,确保其侧向稳定。
经过近半年的设计和研究,第一套模体制作完成,2000年底,滑模工艺投入生产试验。那个冬天特别寒冷,连续几天他每天吃住在工地,困得不行了就在值班室里打个盹,眼一睁又出现在施工现场。
十几天过去了,马青春感觉有点招架不住,额头滚烫,浑身像散了架似的,回到营房一量体温:39度多!妻子心疼得眼泪都掉下来了,硬是按着叫他躺下休息。半夜里床头的电话又响了,试验出现了异常!猛然惊醒的马青春翻身下床,抓过棉衣和安全帽就往外跑。妻子一句“你不要命了……”还没说完,“咣”的一声,马青春已经把自己高烧着的身体关在了门外茫茫雪地里。
来到施工现场一看,模板偏了四五厘米。马青春拖着带病的身体爬上了脚手架,摸着冰冷的钢管,他感到身上刺骨的寒冷穿透心窝。在黎明前的黑暗里,他和技术人员一道查看图纸,分析原因。马青春说,第二天他的重感冒居然好多了。
后来,在滑模的基础上,马青春又组织技术人员研制出“单侧滑框倒模施工技术”,单侧滑模和滑框倒模两项技术均获得国家新型实用技术专利。
四
2001年底,马青春被任命为武警水电部队三峡指挥部总工程师。然而由于长期劳累,他患上了肛周脓肿,2001年元旦那天他终于住进了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幸亏来得及时,再晚就可能引起败血病了。
住院没几天,伤口还没痊愈,马青春又憋不住了,坚持要出院。妻子拗不过他,只好给他办了出院手续。马青春又出现在工地上,由于一走路伤口就痛,马青春就侧着身子像螃蟹一样横着走。
2002年8月,永久船闸一次性通过进水前阶段验收,全面进入调试阶段,2003年5月又通过国家组织的试通航前验收。6月16日,永久船闸开始试通航,马青春作为嘉宾被邀请上船首次通过永久船闸。看着一块块熟悉的混凝土马青春感慨万千:哪一个部位当时是现场指挥部,哪一个部位是他3年里每周一次现场协调会的位子;哪一块混凝土浇筑时他差点摔下来,衣服都被划破了;哪一块混凝土备仓时他钻进钢筋丛林里差点出不来……几年来的建设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宛如昨天。
永久船闸是武警部队及许许多多的马青春这样的三峡建设者树起的又一座丰碑。
发布日期:2003年0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