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什么”说明了什么
□ 金净沙
在上周召开的中国三峡总公司干部大会上,总经理助理、中组部挂职干部黄浩涛感慨地说:“来到三峡工地100多天,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埋头苦干,什么是科学决策,什么是开拓创新!”
四个“什么”不是黄先生的独家发现。作为一种“精神”,它是三峡工程建设史的厚重积淀。但根据笔者的了解和现场观察,这四个“什么”的感慨,的确情动于衷;作为以黄先生为代表的中组部挂职干部的一种理性认识,四个“什么”经历了由感性而理性的过程。
四个“什么”,首先揭示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原动力。三峡工程从设想到上马,倾注了我国几代仁人志士的心血。几十年不懈努力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是虚名?是私利?三峡工程的历史告诉我们:“‘为我中华,志建三峡(陆佑楣语)’的爱国主义精神驱动着三峡工程从梦想走到现实。”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动力,才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才有三峡建设者和百万移民的无私奉献。舍此,任何一种力量都难以成就三峡伟业。
四个“什么”,揭示了三峡工程经过10余年建设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秘诀”。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三峡建设者们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通过科学决策,推动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取得一个又一个阶段性胜利;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审慎态度,通过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以不断探索、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通过开拓创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世界水电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个“什么”,体现了我国建设与发展的时代精神。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纪的征程中,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我们必须用爱国主义来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必须通过科学的决策来避免失误、加快前进步伐,实现社会主义目标;必须埋头苦干,才能夯实发展基础;必须进行技术、管理等创新,才能不断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前进、打开新的工作局面。三峡工程建设需要时代精神。“三峡精神”体现了时代精神。
四个“什么”,作为“三峡精神”的重要内容,部分三峡建设者已耳熟能详。但是,中组部挂职干部说出它来,意义别有不同。我由此想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作为党的各级干部,如果也能经常做到“三贴近”,则于国于民“善莫大焉”!试想,如果没有“三贴近”的前提,黄浩涛先生能有四个“什么”的感慨和认识吗?
“爱国主义”、“无私奉献”之类,往往被一些同志讥为“套话”、“? ?治口号”。这也难怪。个别“公仆”确有因某种需要而喜欢高高在上作表面文章的癖好,有的是有“不得已”的理由。结果是,宝贵的“素材”被口号化,被浪费,被污损。而黄浩涛先生何以对四个“什么”发出“真正懂得了”的感慨呢?应该是他完成了从概念认识到“身入”体验的转变的缘故。也是“三峡”自身的缘故吧。
获得真知,尤其是获得为政的真知,看来还是需要“三贴近”、需要“眼睛向下”的。这是老话。也许,这正是四个“什么”及其感慨所揭示的内涵和所引发的启示中最具认识论价值的一点,是一颗值得品味的“干话梅”。
发布日期:2003年0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