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致力于工程与自然的和谐


致力于工程与自然的和谐

――三峡工程构建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综述

□ 本报记者 吴豪强



  三峡工程在开发水电、变“水患”为“水利”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水电工程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开工之初,三峡工程就确立了“环境与工程建设同步”的指导原则,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管理的规范性制度和文件,并逐步实施。

  与此同时,三峡工程还建立了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综合性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监测内容、范围和规模均超过国内外任何水利水电工程。

  工程与生态同步建设――

  适时组建和启动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

  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于1996年在国务院三峡建委办组织编制完成《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实施规划》后建立,由环保、水利、农业、林业、气象、卫生、地矿、地震、交通等有关部门和中科院、三峡总公司及湖北、重庆两省(市)共同启动。

  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由11个监测子系统组成,其中包括15个监测重点站、4个监测实验站和其它专项监测子系统。监测内容涵盖水文水质、污染源、鱼类及水生生物、陆生动、植物、局地气候、农业生态环境、河口生态环境、人群健康、库区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监测范围以三峡库区为重点,延及长江中下游与河口相关地区。

  多年来,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大量十分宝贵的生态环境监测和实验数据,基本形成了三峡水库蓄水前的生态环境本底资料,为今后分析研究三峡工程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积累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2003年7月,国务院三峡建委办组织对该监测系统实施规划进行了修编,使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修编后的实施规划坚持点、线、面结合的原则,把抽样调查与普查相结合、典型监测与常规监测相结合、常规监测与专项监测相结合,使监测成果更能适应三峡蓄水后的形势,更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

  水环境和水质监测--

  定期公布,接受监督

  国家十分重视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国家环保总局还专门设立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监测技术室)。

  自1997年起,国务院三峡建委办每年于6月5日世界环境日前后,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向公众发布《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 环境监测公报》。

  今年6月,由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承担的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污染源(工业和生活污染)、污染带及城市江段水质监测合同通过了国家验收。

  2001年,国家制定并批准实施《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从2002年开始,在8年内,国家将逐步投入近400亿元用于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目前,三峡库区已采取了兴建污水处理场、垃圾填埋场,关停并转一批污染企业等具体措施,以确保三峡水库水质及生态环境安全。

  截至今年上半年的监测结果显示: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三峡水库水质总体良好,以Ⅲ类水质为主,长江上游水质没有明显变化。

  施工区环境监测--

  专业化监测全方位进行

  三峡工程施工区环境监测工作始于1992年,从1996年开始结合工程建设实际,根据《三峡工程施工区环境保护实施规划》的要求全面展开工作,并以合同形式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承担。同时,由专业监测部门对施工区长江段水环境质量、水生物、长江沉积物、污废水排放、环境空气质量、噪声、空气污染物排放、供水水质、食品卫生等进行监测。

  截至目前的监测结果显示:三峡工程施工区环境质量良好,而且自大江截流以来各项控制指标均趋于稳定。三峡坝区空气污染状况和三峡坝区干流断面水体中悬浮物含量水平均呈下降态势。施工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别符合二级与一级标准。

  库区地震监测--

  数字化遥感技术全覆盖

  三峡工程蓄水后,三峡水库水位上升60至70米,地质构造应力重新调整,而调整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一些微小的地震。

  为了有效地监测水库诱发地震的发生情况,2001年,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建立了三峡库区地震监测网,还制订了三峡库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该监测网的监测范围覆盖整个三峡库区,包括用先进的数字遥感技术建立起来的地震台网、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壳形变监测网和诱发地震监测总站等,可以完整地监测水库诱发地震发生和变化的全过程。

  监测结果显示:自2003年6月三峡工程蓄水以来,在三峡坝区及周缘地区发生了一些小震群活动,但大于2级的地震极少,没有对三峡库区环境产生明显影响,没有对三峡大坝造成影响,目前小震群活动呈减弱趋势。

  地质灾害监测--

  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有机结合

  由于山高峡陡,三峡库区存在着一些地质灾害隐患。以三峡库区奉节县为例,在奉节新县城,每1平方公里的? 恋兀?勺魑?ㄉ枋褂玫氐牟坏剑矗埃ァ3そ?骶?罱谙兀矗彻?铮?┯欣舷爻鞘强槌寤?形成的平坝,其它地方海拔500米以下没有一块面积达到1平方公里的平台。

  如今走在奉节新县城,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又一面高十米、数十米不等的钢筋混凝土岩壁,这些都是预防地质灾害的档墙、护坡,国内所有治理高边坡的手段包括建挡土墙、加固锚杆、修防护网等都能在这里看到。现在,奉节县建立了地质观测站,利用先进的GPS卫星定位系统,对新县城400个监测点进行昼夜观测,每栋楼房哪怕有1毫米的变化,都能在仪器里反映出来。

  国家对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问题极为重视,投入巨资对三峡库区各类地质灾害进行防治,并建立了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108个,群测群防点1689个,基本形成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系统。目前,该系统以其准确、可靠的预警预报为库区撑起一张“安全网”。

  监测结果显示: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库区沿江库岸及地质基本稳定,移民迁建区未出现重大险情,未造成大滑坡。

  泥沙冲淤监测--

  全方位、立体化治理与密切关注

  泥沙问题被作为三峡工程八大技术难题之一,经过了长期的研究和试验。三峡工程采取在枢纽布置上设置冲沙设施、在水库运行上采用“蓄清排浑”调度方式等措施,基本解决了这一难题。

  国家除通过三峡工程蓄清排浑外,还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兴建上游干、支流水库等措施对长江泥沙予以标本兼治。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三峡库区江水日渐清澈。

  最近10多年监测成果显示,长江泥沙含量已呈逐年下降之势,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近年也有减少趋势。三峡工程采取的一系列排沙、防淤工程措施,配合恰当的调度和辅助清淤,可以有效保障航道畅通和水电站正常运行。

  虽然采取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治理措施,出现了多种减轻泥沙不利影响的迹象,但三峡总公司还将遵循泥沙运动规律,密切关注泥沙冲淤监测情况。目前,三峡总公司已委托长江水文局进行三峡水库泥沙冲淤状况进行监测。

  生物监测--

  保护与监测同步进行

  在水生生物保护方面,国务院三峡建委组织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对影响区的水生生物进行了严密的监测。为了保护中华鲟,除国家明令禁止进行商业性捕捞外,并在宜昌、上海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截至2005年,共向长江放流幼体中华鲟近455万尾。

  在陆生植物物种保护方面,对外界广泛关注的珍稀植物荷叶铁线 蕨、疏花水柏枝、川明参等,国家已经采取了妥当的保护措施。 

发布日期:2005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