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长江委发布2006年度长江流域水资源、泥沙公报及首份水土保持公报。公报称:三峡工程进入初期运行期后
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量小于设计阶段预测值
本报讯(记者 向阳)11月13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在武汉召开了2007年新闻发布会。会议通报了2007年长江流域防汛抗旱情况,介绍了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现状和三峡工程在防汛抗旱等方面的作用, 并发布了《2006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2006年长江泥沙公报》和首份《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公报》。
会议由长江委宣传出版中心主任王百恒主持,长江委总工程师马建华等领导和专家到会。长江委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胡甲均作了情况通报和介绍。
《2006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2006年长江泥沙公报》和首份《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公报》分别发布了2006年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的水资源状况;2006年长江径流与泥沙的主要特点和三峡水库156米蓄水后的水沙情况;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的治理成效、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
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根据会议发布的消息,今年汛期长江流域降雨量基本正常,雨量时空分布不均,长江干流来水总体平稳,部分支流洪水超保证或历史记录。部分省市旱情严重,人畜饮水出现困难。江西省遭遇罕见重旱,重庆出现持续晴热高温天气。1998年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发生了新变化。中央加大了长江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长江防洪治理的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已于2006年汛后蓄水到156米,发挥了初期运行期的防洪效用,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得到较大提高,荆江地区的防洪能力可达百年一遇。今年,三峡水库还首次实现了通过人为调度发挥防洪效益。
水资源总量较常年减少
据《2006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提供的信息,2006年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974.5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7374.6亿立方米,比常年减少10.3%。长江中游干流偏少最多,为22%;上游乌江、岷沱江、干流区间(宜宾至宜昌)、嘉陵江、汉江偏少15%―20%;洞庭湖水系与常年基本持平; 鄱阳湖水系略有增多;重庆、四川大部分地区受夏季持续高温少雨的影响,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少30%。由于降水量减少,地表水? 试戳考暗叵滤?试戳恳蚕嘤?跎伲?率?006年水资源总量较常年减少19.1%,汛期长江干流主要控制站均出现同期罕见低水位。
2006年长江流域呈现枯水少沙特征
《2006年长江泥沙公报》显示,2006年长江流域总体上属枯水少沙年份,年径流量、输沙量明显减少。长江干流站的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偏小24%―35%;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偏小63%―93%。三峡水库从2003年6月1日开始蓄水,到2006年12月累计入库泥沙7.301亿吨,出库泥沙2.599亿吨。不考虑三峡库区区间来沙,水库淤积泥沙4.702亿吨,水库排沙比为36%。三峡水库泥沙淤积量小于三峡工程设计阶段的预测值。
水土保持工程取得成效
根据《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公报》发布的信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多样,坡耕地和泥石流等水土流失问题最为突出,水土流失的表现具有隐蔽性,后果非常严重。目前,一系列水土保持工程已建成或启动。1989年开始实施的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现已扩展到长江中游的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以及大别山南麓的部分水土流失县,形成了以上游为重点、上中游协调推进的防治格局。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内的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也已组建,防灾减灾效益型显著。10月11日,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配套项目――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在陕西安康正式启动实施。另外,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污水排放增加,水质状况堪忧
据悉,长江流域污水排放总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但与2004――2006年相比,年增幅有所下降。长江干流总体上水质劣于Ⅲ类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33.3%,长江干流20多个城市700多公里长的江段岸边污染带达600余公里。长江流域评价的太湖、西湖、鄱阳湖等10个湖泊仅有泸沽湖整体水质达Ⅰ类。省界水体水质污染仍在发展,长江干流近500个取水口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三峡水库蓄水期库区干流断面水质大多维持在Ⅱ―Ⅲ类。蓄水前、蓄水过程中和蓄水后三个时段库区干流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断面均占66.6%,水质较好,蓄水前后干流水质变化不显著,总体上入库江段水质较差,近坝段水域水质较好。
发布日期:2007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