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海上三峡”风光独好

    蔚蓝的天空下,辽阔的黄海岸边,一台台二十余层楼高的巨型风力发电塔巍然矗立。30多米长的扇叶随风旋转,“大风车”上接万仞云空,下连千里滩涂,蔚为壮观。
    日前,记者一行来到三峡集团位于江苏响水的风电场,零距离感受“海上三峡”的独特魅力。
    车辆行驶在辽阔的滩涂边,一眼望去,到处都是一块块规划整齐的盐池。滩涂的周边堆放着已经过滤出来的工业盐,凉爽的海风裹挟着盐和海水的气息迎面扑来。
    顺着风吹的方向,海岸绵延27公里,共安装134台1.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01兆瓦。在风电场外侧区域,5台试验风机在深海处和滩涂地区“悠然”旋转,傲视群雄,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据介绍,为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近海风电场建设过程中有关技术的探索和验证工作,同时为三峡集团建设开发江苏响水近海风电场项目做好准备,三峡集团委托响水风电公司,开展了“江苏响水中国三峡12.5兆瓦试验风机项目”建设。
    该项目位于响水县陈港镇沿海滩涂地区,在江苏响水风电场外侧区域安装5台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2.5兆瓦。其中,T1为海上风电机组,其建设环境及设备设计均按照海上风电机组进行。T2到T5为潮间带机组,实现了采用陆地施工工艺在潮间带软基基础上施工的突破,这些风机设备均采用防盐雾设计和微增压系统。
    我国海上风资源储量丰富,东部沿海特别是江苏沿海滩涂及近海具有开发风电的优异条件,规模化开发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根据中国气象局风能资源详查初步成果,我国5米到25米水深线以内近海区域、海平面以上5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70米以上可装机容量约5亿千瓦。
    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易跃春认为,我国开发建设海上风电,拥有诸多有利因素,包括丰富的海上风电资源,接近负荷中心、电力消纳能力强,以及海上风电的发电成本不断降低等。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委员李俊峰则认为,海上风电是中国新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在节能减排规划实施,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上风电的优势非常明显,但建设难度也不低。它并非将陆上风机简单地搬到海上,海上风电的建设,既是对风电机组设计的考验,也对风电场的施工、维护、设备等有着特殊的要求。
    “由于海上和陆上环境差异很大,建设和维护海上风电机受到许多限制。”响水风电工程项目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风电机组立于海上,环境复杂,很多时候,船只将人员送至现场都非常困难。
    在这样不利的条件下,他们实施“潮涨我退、潮退我追”的态度,在潮间带风机建设中,克服了潮水涨落导致的作业时间短且不固定的困难。
    回忆起那段艰难的岁月,响水项目公司总经理吕鹏远说:“我们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潮水,一个又一个日夜,2013年11月15日,终于顺利完成了潮间带最后一台T5号试验风机的建设任务。”在T5风机吊装的那个夜晚,潮水已经淹没了进场道路,但工程部经理刘兵仍站在路边沉着指挥,裤子早已被潮水湿透。(《中国三峡工程报》记者严艺 孙荣刚 通讯员 倪道俊 撰文并摄影)
响水风场升压站中控室主值班长许广微正在指导值班员进行远程监控与操作,确保操作及时、准确无误。孙荣刚  摄影

因现场条件限制,调试人员只能在狭小的角落对安装完成的风机内部设备进行测试。孙荣刚  摄影

潮水刚刚退去,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利用从陆地运输过来的淡水,对风机基础承台舱面进行认真清洗,清洗完成后将进行基础混凝土浇筑。

安装工人正徒手将重达30公斤的吊装工装安装到风机轮毂内部。

顶着炎炎夏日,技术人员操作两栖吊车在潮水中进行试验。孙荣刚  摄影

站在60米高空俯瞰潮间带T5号试验风机第三节塔筒吊装。与塔筒相比,工人、汽车都显得格外渺小。由此可见,完成塔筒、叶片和轮毂吊装,难度有多大。孙荣刚  摄影

由玻璃钢制成的风机叶片正在进行组装。单根叶片重达27吨,长61米,组成的叶轮直径达到125米,是目前国内单根最长的3兆瓦风机叶片。孙荣刚  摄影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