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今年6月5日是第47个世界环境日。国家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了今年环境日主题:“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该主题将沿用至2020年,旨在进行广泛社会动员,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事务,共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携手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三峡新能源始终以“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新时代三峡精神“迎风顺水向太阳,翻山越海逐风浪”,大力发展风电、光伏、中小水电等清洁能源,将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融入电站选址、设计、建设和运行等全过程,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目标、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环境保护我们可不是说说而已,数据证明我们的行动力,三峡新能源2017年发电超过131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46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700万吨;减少森林砍伐约 480万立方米;种植阔叶林约5万公顷。
一片“蓝色海洋”的“前世今生”——安徽淮南水面漂浮光伏电站
2017年12月10日全球最大的水面漂浮光伏电站—三峡新能源安徽淮南150兆瓦水面漂浮光伏项目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2017年7月开工建设,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约1.5亿千瓦时清洁电力,相当于种植阔叶林约530公顷,年节约标准煤约5.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9.95万吨,减少森林砍伐约5.4万立方米,能够满足约9.4万户城乡家庭的用电需求。
伴随着高空俯瞰的壮观画面,眼前一片片水上列阵,过去这6000余亩的水面是采煤沉陷区,现在超过16万块太阳能光伏板整整齐齐排列漂浮,上层水面用于发电,下层还可以用于水产养殖,不但极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出,沉陷区的水体也得到了净化和治理。
过去,安徽淮南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在潘集区有8.4万亩土地因采煤沉陷,发展转型后,采煤沉陷区由“包袱”变成“财富”,产业布局由“地下”转到“地上”,发展方式由“黑色”变成“绿色”,对土地综合利用与新能源产业结合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根本转型。
据了解,与传统光伏电站相比,漂浮式光伏电站将光伏发电组件安装在水面漂浮体上,具有不占用土地资源,减少水量蒸发,漂浮体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同时水体对光伏组件及电缆的降温冷却可明显提高发电效率。
一片采煤沉陷区的“凤凰涅槃”——山西大同左云光伏电站
山西大同左云100兆瓦光伏项目是国内首批光伏“领跑者”项目,也是三峡新能源在山西省首个新能源项目。项目所在地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高、早晚温差大,太阳能资源丰富。项目年上网电量约为1.37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约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3.4万吨,可有效缓解西部山区电力激增的需求,提高周边电网的供电能力及可靠性,为当地源源不断输送清洁电力。
该项目将发展光伏发电与治理采煤沉陷区相结合,积极探索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进而推动资源型城市能源发展方式转变,最终实现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的标杆智能化光伏电站目标。
施工期间环境的保护,在项目建设中,为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损坏,项目设计光伏支架时增加了支架高度,增大对地距离,保持植被的正常生长;为减轻施工机械碾压对植被的破坏,使用了轮胎式施工机械。项目的建成对加快采煤沉陷区经济结构转型,推进产业化综合治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建成后对植被和环境的保护,整个光伏场区依山势而建,虽高低起伏,却平滑缓延。按照“林光互补”的环境保护主旨,发电设备与林木花草纵横交错、相映成辉,极目远眺,整齐有致、连绵不绝,场面极为壮丽!
一座荒山上的“金色太阳”——河北曲阳光伏电站
在河北省曲阳县的荒山上,一排排蓝色的光伏电池板堆砌起错落有致的“梯田”,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并源源不断地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在荒山上安装光伏电池板,被当地村民称之为“种太阳”。如今,随着“种太阳”步伐的快步推进,一座座荒山逐步变成“金山”。
2012年9月,三峡新能源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曲阳县开发建设规划总规模200兆瓦的山地光伏项目,项目建成后平均每年可向当地提供约2.4亿千瓦时的绿色电能,每年可节约标煤8.4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3600吨,减少粉尘排放72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9万吨。
三峡新能源充分考虑贫困山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在坚持荒山利用的同时,把建设山地光伏与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相结合,提出“绿色能源、生态开发”和将太行山建成太阳山、花果山的理念,邀请水利部沙棘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花卉研究所和农业主管工程等部门的领导、专家,到曲阳光伏电站进行实地考察,逐步形成了惠民富国的“生态光伏”理念。
滚滚长江看三峡,巍巍太行话曲阳。三峡品牌在燕赵大地落地生根,光伏扶贫给地方百姓带来了实惠和希望,这是一片光明的事业,这个古老的北方小城正走上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三峡新能源带给这方水土的是整个支柱产业的升级换代,是绿色无污染的GDP,更是“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地百姓,共建一方和谐”的庄严承诺!
一座戈壁光伏电站的“绿色守望”——甘肃金昌大寨滩光伏电站
在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的甘肃金昌,人们在利用大自然馈赠的风光资源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一次次探索让这片沉寂千年的荒漠戈壁披上“定制”的绿装。以发展清洁能源为己任,致力于水土保护与植被恢复,三峡新能源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态发展之路。随着“光伏+沙棘”等模式的试点成功,光伏等清洁能源的开发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使命,清洁能源促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不断扩大着版图。
甘肃金昌大寨滩光伏电站位于在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巴丹吉林沙漠南部,所处的大多地形地貌属山前冲击、洪积平原,场地较开阔,起伏不大,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这里地表植被极为稀少,生态状况极其脆弱,多有荒漠化现象,是水土流失重点预防监督区。在电站工作5年以上的员工对这里环境变化有着真切的感受。
2012年8月,大寨滩光伏电站一期破土动工,建设之初,一批批参建者来到这片戈壁,在他们的记忆中,刚来的时候,这里满目黄沙,没有一点绿色。枯燥的环境,炙热的骄阳,无情的风沙,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让建设者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
两年的建设,五年的治理,一线员工一直在战斗,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戈壁中创造了很多的奇迹,沙尘暴几乎不见,电站效益显现了,场区的绿色也增多了。
2014年4月,三峡新能源在大寨滩光伏电站开展种植沙棘、恢复植被、防范水土流失的工作。在光伏区面积约500亩的土地上试验性种植了6个品种共约32000余株沙棘,试验种植场总投资超过100万元,栽植沙棘区域分为四块,分别为高压线下空场共计栽植20300株,生活管理区共计栽植1900株,光伏阵列区共计栽植8800株、围墙内侧共计栽植1000株,成活率高达85%以上。这种模式既能把西部丰富的阳光转化成清洁能源,同时高效利用土地,为当地创造就业贡献税收,又可以减低治理成本促进生态改善,为我国探索和创新荒漠化治理开辟新的途径,实现光伏发电与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的双赢。
从与太阳抗争,到借太阳之光,铺就发展之路,光伏变为光福,三峡新能源公司正迎着朝阳走向辉煌的明天。
良好的生态环境,代表着每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人人都做环境保护的行动者,做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践行者,愿“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常在,愿“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常伴,愿“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常随。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