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光伏+” | 这一“农光互补”和今年GDP增速目标一样,有底气、有质量、有温度!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0日

分享至: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5日在京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说明中国经济有底气、有信心。这是一个立体、系统的工程,奔的是更有质量、更有温度的发展。而吉林双辽服先光伏电站,作为三峡集团首个新型“光伏+生态农牧业”合作项、吉林省最大的农光互补项目是“光伏+”模式具体运用的典范和今年GDP增速目标一样有底气,更有质量、有温度!

  双辽市服先镇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域内多沙性土壤,土质瘠薄,无法有效利用,农业设施化推广缓慢,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2015年至今,位于此地,分三期多批次建设的三峡新能源双辽服先光伏电站实现了“光伏+农牧业”的新模式,让这里实现了土地高效利用、农业经济发展、生态设施保护三大效益统一的巨大改变。

  “光伏+农牧业”,我们有质量!

  双辽服先光伏电站占地面积521公顷,总装机容量190兆瓦,年均可生产绿色电能2.52亿千瓦时,将光伏电站与农牧业生态园完美结合,形成光伏农牧业大棚和高桩支架,棚顶进行光伏发电,棚内、棚间进行农牧业养殖,大棚间水池进行水产养殖。已开展菌类种植、驴牛牧业养殖、林蛙渔业养殖等多样经营模式,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实现了一地多用和一地多产。“棚内种植食用菌、饲养牲畜,舍间种草”,逐渐形成了“以草养畜、畜粪还田”的循环经济发展新趋势。

2

  来到双辽服先光伏电站,一排排晶硅光伏组件在阳光下耀眼夺目。组件下方结队的小毛驴在四散觅食,农牧业大棚内栽培种植着食用菌、饲养着驴牛,林蛙、锦鲤在大棚间水池内孵化冬眠。

  新技术、解难题,我们有底气!

  相比传统地面光伏电站,服先光伏电站在工程建设期间,采用了多种先进的创新技术:

  1.选取高转换效率的组件,保证发电效率。

  2.采用单板特定角度等技术安装工艺,满足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需要,保证光伏下农作物的太阳光射照,涵养水源。

  3.创新使用四角防松固定方式,切实解决装机容量大,螺栓松动带来的隐患,在引桩空隙回填河沙防止桩基础冻胀现象。

  4.采取高桩抱箍支架及大棚组件铺设技术,便于牧业养殖。

1

  促就业、助扶贫,我们有温度!

  双辽服先光伏电站将两大产业结合的同时,还通过发展全产业链及深加工产业,与大型企业合作发展食用菌及畜禽深加工,直接带动包装、物流、餐饮等多个行业发展,从而形成园区性质的光伏农业产业一条龙和产业化,合理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

  项目已建设完成的50兆瓦扶贫光伏电站,每年向地方政府缴纳扶贫资金,用于精准帮扶贫困建档的1201户农民增收创收。

浏览次数:
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376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