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高琦)《我的阿勒泰》火了,这片11.8万平方公里,拥有喀纳斯湖、可可托海和白沙湖3个5A级景区,以及10多个4A级景区的土地已经成为了当下的热搜顶流。
作者李娟曾用“我已经生活在远方”,来回答他人“为何留在小地方”的疑问。除了阿勒泰,新疆还有着更多的远方,他们都有着静默、宏大、包容、永恒的共性。
静默的童话边城
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县,因布尔津河得名,意为放骆驼的人。能被牧人选中,自然是水草丰茂、景色怡人的好地方,人口不多,慵懒闲适,四季分明,这个有着“童话边城”美誉的小城,安静得如同在此穿流而过的额尔齐斯河。
将额尔齐斯河与布尔津河连通的,是布尔津县的内陆河——七彩河。2017年4月,布尔津县启动内陆河生态治理工程。三峡集团配套公益资金参与该工程,建设栈道(人行桥)项目。栈道由钢化玻璃制成,在阿勒泰地区仅此一例。行人走在桥上不仅抬头能见双河交汇的美景,低头也能看见河水里跃动的鱼儿,别致的设计让栈道建成投用后立刻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情捧场。盛夏时节,早晚都有许多人来这里避暑纳凉。
沿河而下,在距离县城不到10公里的一片草原上,新疆布尔津风电场坐落于此。风电场于2020年12月并网,将额河草原上的清新之风融化成电流,送入“吉泉直流”输电工程,如同布尔津河汇入额尔齐斯河一样,奔涌而下。
这里的风好,风景也好,蓝天白云,远山草原,但是这里也有着漫长凛冽的冬天,北温带寒凉区大陆性气候让冬季的气温时常达到零下30多度。
并网三年多以来,这里的运维人员已经习惯与寒潮相处,每年冬天的“保发保供”工作中,他们一丝不苟的运维检修,让风电场在多次寒潮中始终保持平稳运行,甚至屡破发电纪录。
与此同时,在布尔津落地生根的风电场积极参与当地社会公益活动,走进群众家里开展防火用电安全宣传教育,救援受困车辆和人员,与当地群众建立深厚的情谊,用行动诠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
宏大的沙漠蓝海
库木塔格沙漠,北接阿奇克谷地,南抵阿尔金山,西至罗布泊大耳朵,东接敦煌鸣沙山,面积约2.2万平方千米。
据史料记载,此地“长八百里,古曰沙河,目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在这里,玄奘遭遇了西行途中最为险恶的考验,靠着信仰与毅力方才穿越此地,也是在这里,三峡人造就了一片“蓝海”。
新疆连木沁光伏二电站,坐落于鄯善县库木塔格沙漠边缘,每年的3月到6月,风沙漫天,甚至会影响设备发电。“斗沙保供”成了电站自2014年并网以来的首要课题。经过科研小组的不懈努力,电站近年来先后研制了逆变器升降平台、改造组件清洗水车等设备,极大减弱了风沙对发电的影响,确保如期完成每年的发电任务。闲暇时光,在电站生活的运维人员们喜欢种点花花果果,挥锹培土,栽下新苗,5月收获杏子和桑葚,7月收获蔬菜瓜果,一抹抹绿色,不仅改善了电站的工作生活环境,也提升了大家的归属感、幸福感。
包容的湖畔远山
赛里木湖古称“净海”,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境内,是新疆大西洋暖湿气流最后眷顾的地方,湖水清澈透底,透明度达12米。有着“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美誉。
顺山向东而行,新疆博州三台风电场被群山拥抱怀中。2015年并网以来,这个风电场凭借精益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多次获得“年度红旗班组”“青年文明号”“全国风电场生产运行统计指标对标(阿拉山口地区)AAAAA级评级”等荣誉,坚定不移朝着“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的目标大步前进。
永恒的丝路之风
苦寒可以融消,沙漠可以翻绿,湖水也可能干涸,唯有风,堪称永恒。
“达坂”,在维吾尔语中意为“山的脊梁”,即隘口。作为乌鲁木齐的东大门,达坂城区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联系南北疆的交通要冲。这里不仅有歌里唱的美丽姑娘,还有常年肆虐的四级以上大风,在茫茫戈壁滩上席卷着。
2012年,三峡集团打响在疆业务的“第一枪”,达坂城风电场建成并网,一组组白色之翼,在此乘风飞翔。至今,风电场已安全运行4325天,累计发电量15.53亿千瓦时。
“第一枪”自然有着“第一枪”的排面,风电场两期项目所使用的风机,均是当时单机装机最大、可靠性最高、发电效率最高的“顶级设备”,年发电量可供12万户四口之家使用一年。同时,场站建设了5兆瓦/10兆瓦时储能系统,提高了运行灵活性和可靠性,有助于平衡电力系统的负荷,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为构建可持续、高效的能源体系做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三峡能源对电站进行信息化改造,所有数据接入分公司集控中心,电站现场不再安排人员值守监盘操控,是新疆区域第一家实现能监盘又能控制设备的集控模式的新能源企业。
与此同时,检修中心逐步承担在疆25座电站的检修业务,至今已圆满完成近百次场站停电检修和应急抢修工作,累计节约成本700余万元,创收近150万元,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检修人才,多次在行业及公司组织的技能竞赛中斩获佳绩。
多年来,三峡人们步履不停,白色的翅膀转动不息,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将无限的“风光”转化成奔涌的电流,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