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黄渤海结束4个月休渔期。渔船鸣笛启航,沉寂的海港重焕生机。夕阳下,渔船满载而归,渔民脸上洋溢着秋日丰收的喜悦。在这“天然鱼池”之中,鱼群穿梭,虾蟹嬉戏,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正在山东昌邑海洋牧场徐徐展开。


近年来,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能源”)积极响应“双碳”目标,实施“海上风电引领者”发展战略,以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深度融合海洋强国建设理念,在持续拓展海上风电规模的同时,积极探索海洋生态保护与产业协同的新路径,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推动新能源产业与海洋产业融合发展。
昌邑,坐落于渤海莱州湾南畔,海岸线长58.38千米,海域面积669.14平方千米,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2022年,三峡能源在此成功建设投运了三峡集团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项目——山东昌邑3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每年可提供约9.4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可满足约40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9万吨,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效益显著,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海洋事业和谐共生注入强劲动能。
项目兼顾生态与发展,创新探索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式,在风机基础周围50米海域内投放产卵礁、集鱼礁等措施,集聚、增殖鱼类,为鱼类、贝类和藻类等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产卵场所,推进“水上水下立体开发利用”,打造“绿色能源+蓝色粮仓”新样板。

为系统评估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三峡能源同步启用海上环境观测监测站,动态监测项目建设对水流、水质、海洋自我调节能力及鸟类、海洋生物繁殖的影响,科学评估海洋牧场改善修复生态环境效果。监测系统共设置6个监测平台,在风机A02附近布设1号固定式监测平台作为无鱼礁对照监测点,在风机A16、A18、A19、A31附近布设2~5号固定式监测平台作为海洋牧场监测点,在风电场外A附近布设6号浮台式监测平台作为风电场外对照监测点,为探索现代能源体系与海洋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提供了可靠依据。
今年5至6月,三峡能源在昌邑莱州湾海域开展大规模增殖放流行动,累计投放中国对虾苗种2.2亿尾、三疣梭子蟹1700余万尾,持续强化海洋生态修复力度。作为国家首批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示范项目,昌邑项目自2022年全容量并网以来,始终践行生态保护与绿色能源协同发展理念。此次放流延续2024年成功经验,由昌邑市海洋事业发展中心联合专家团队对苗种质量、数量进行严格核验,确保科学规范实施。苗种经专业转运后精准投放目标海域,为渔业资源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活力。
“除增殖放流外,后续我们计划继续投放1万余空立方米人工鱼礁,为各类海洋生物构建规模化的栖息地与庇护所,着力打造‘生态修复+资源增殖’立体化生态体系。”三峡新能源山东昌邑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锦超说道。
未来,三峡能源将持续深化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的融合创新,拓展新能源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协同路径,推动更多区域性示范项目落地,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绿色动能。






当前位置
pri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