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大学毕业,怀揣着梦想来到三峡新能源西北分公司。在祖国西北的戈壁荒滩,我与碧蓝色的光伏组件为伴,每日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将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送至千家万户。虽然身着蓝色的三峡工装,但那时的我觉得自己离三峡似乎还很远。
2018年4月24日,一声“总书记来三峡了!”的欢呼在场站响起,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的新闻在电视上循环播放,我的内心十分激动。总书记说,“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既是无上的褒奖和荣誉,更是莫大的鞭策和激励,作为一名年轻的三峡人,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中国三峡”这四个字的光荣与责任。两年来,在三峡新能源党委的带领下,我和3000多名同事一道,将个人成长与公司发展紧密相连,将个人梦想与新能源梦紧密相连,用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奋力实现“两翼齐飞”、建设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的宏大征程中贡献力量。
学思践悟,我们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有力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认识是行动的动力。一时间,无论是北京总部还是遍布全国各地的项目场站,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职工群众,每一名三峡新能源人都在学习、讨论、记录和领悟。辽宁、江苏、福建、广东等地的海上风电建设现场,鲜红党旗自北向南在祖国海疆高高飘扬;微视频大赛、技能竞赛、运动会、文艺展演、青年诵读,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鼓舞广大员工响应总书记号召,为热火朝天的新能源事业不懈奋斗。我作为一名年轻党员,也组织并参加所在支部开展的“习近平总书记来三峡了-一份家书寄亲情”专题活动,还担任了公司文艺展演主持人,当赞颂领袖、赞颂祖国、赞颂人民的歌声不断响起时,我一次又一次不自觉地热泪盈眶。
追风逐日,向海而歌,我们开拓新能源业务版图的脚步从未停歇。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战略,全面推进“风光三峡”和“海上风电引领者”战略。面对行业快速变化,每一个三峡新能源人都在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坐不住”的使命感,“赶不上”的危机感,加快推动公司发展。目前,公司业务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并网装机规模1100万千瓦,累计获取海上风电资源1987万千瓦,年发电量184亿千瓦时,利润总额连年新高。我们在黄海海域树立“破冰风机”,在大漠戈壁格尔木“实力领跑”;在安徽淮南建设全球最大水上漂浮光伏电站,在南海之滨为粤港澳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清洁动力;在河北曲阳探索推进“光伏+扶贫”的有机融合,在海峡西岸全力推进产业链资源整合,打造世界一流的海上风电产业园区。
红色信仰引领大国崛起,绿色能源书写奋斗华章。全面深化改革,吹响了三峡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新号角。我们圆满完成引战工作和股份制改造,上市工作全面加速;优化调整机构设置,业务布局多点开花,全力推进资源获取;搭建专业化平台,深化运维体制改革,逐步实现风电运维专业化、集约化、公司化运营。伴随着公司改革发展的宏大叙事,2018年底我也迎来了一些“小变化”。我和同事们告别戈壁荒漠,回归城市,在区域集控中心从事电力生产工作。我深知,没有公司的发展,就没有工作条件的改善,而这一切又与所有三峡新能源人的勤恳付出密不可分。在这一刻,我更加深切感受到了——我与三峡在一起。
善若水,润天下。这是三峡集团履行社会责任的真实写照,也是三峡新能源承担央企责任,助力脱贫攻坚、维护民族团结、为疫情防控做出积极贡献的生动概括。我们在全国27个省区累计实施扶贫项目超130个,帮扶资金超1.6亿元,定点扶贫的江西省万安县,2018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今年,为应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保障清洁能源供应“不断电”,重点项目建设“稳复工”,装机规模392万千瓦,总投资规模580亿元的25个项目率先开工建设,带动提供就业岗位1.7万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跟踪报道,引起热烈反响。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国担当、为民造福”的新时代三峡集团精神。
新时代,春潮涌动,新征程,步履铿锵。我只是数万三峡人中普通一员,何其平凡,但我生逢伟大的新时代,又何其有幸。只要我们信念坚定、将力量汇聚,就一定不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两翼齐飞”的崭新姿态向总书记报告!
我与三峡在一起!我们与三峡在一起!
(演讲人:常英莲/作者:田楠 常英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