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中华鲟研究所物种保护研究室科研团队在水产领域顶级期刊Aquaculture上发表了题为“A pioneering approach for non-invasive sex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sturgeon at early stage”的研究论文,通过研究中华鲟雌雄特异性性别分化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雌雄性别个体中的转录表达,并结合内窥镜技术对转录分子鉴定结果进行验证,探索了一种全新的中华鲟早期性别鉴定技术,该论文为中华鲟研究所在该领域内顶级期刊发表的首篇文章。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荧光定量PCR技术的中华鲟非侵入性性别鉴定方法,相比于微创手术、内窥镜、超声波和血液生理生化等传统性别鉴定手段,本方法通过检测中华鲟腹鳍性别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来进行性别鉴定,具有无损伤、快速、灵敏的特点。此项技术将中华鲟的性别鉴定时间提前到2至3龄,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80%左右)。
此研究对于中华鲟早期养殖的性别管理,以及中华鲟放流群体的性别比例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早确定中华鲟核心人工种群性别,能够更科学地规划中华鲟人工种群梯队建设,最大程度缓解养殖设施压力,节约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同时,针对野生中华鲟性别比例失衡的情况,控制放流群体性别,可以平衡自然种群性别比例,使野生种群能够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